2007年5月23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探摸沉海千年的宝藏
浙江水下考古谨慎“出手”
本报首席记者 陈卓

  5月18日,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从大西洋海底一艘古老沉船上,起获重达17吨的殖民时期金银财宝,估价至少为5亿美元;4月8日,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北宋古船“南海一号”正式打捞,据悉有望在7月以前重见天日……我省拥有被公认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极度重要角色的港口,面对国内外接踵而至的海底挖宝新闻,人们不禁要问,在浙东沿海,到底有没有丰厚的“家底”?迟迟不见“出手”是否蕴涵了更慎重的考虑?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作为全国各地抽选的31位水下考古队员之一的他,刚刚参与了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北礁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工作。

  宁波考古队员参与全国重要水下考古
  并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水下考古,深厚的专业背景,强健的身体素质以及相当的陆上考古发掘工作经验,缺一不可。正因如此,水下考古人才从来都是“稀缺品”。
  据了解,目前获得过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证书的,全国仅40多人,而其中因年龄偏大、身体健康问题以及专业工作调动等原因,仍坚持在水下考古一线的并不多了,但宁波却独占了其中的4位。
  这让宁波水下考古成为全国水下考古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从2004年以来,林国聪一直在全国各地沿海水下“折腾”。2004年对郑成功古战船遗址的水下考古探测,2005年对清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碗礁一号”的抢救性发掘……
  说起在这个月刚刚结束的中国第一次在远海进行的沉船水下考古——2007西沙水下考古,林国聪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这次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能参加这次发掘,林国聪感到无比自豪。

  家底厚实的浙东沿海究竟埋藏了多少宝藏
  宁波古称明州,自古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外贸海港,明州港在宋代达到鼎盛,在闻名中外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址的推测之一即为明州港。
  无论是在纸面还是在脑海复原那幅画卷,每个人都会相信,浙江的水下考古潜力巨大。而这些辉煌的历史也无时无刻在触发着人们的好奇与自豪:既然海上贸易如此频繁,那些沉睡在浙东沿海海底的,到底是怎样一个未知的巨大宝藏?
  其实,比百姓对之更加神往的,是专业的考古队。
  据了解,早在1998年5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所及海军某部合作开展了象山港水下考古探测与探摸项目;1998年12月9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宁波设立国内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同年底,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单独前往舟山定海调查了解黄泽洋附近海域水下文化遗存情况。
  而在去年,宁波又有一项大手笔:浙东沿海水下考古——这是为配合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和“十一五”中国海疆水下考古工程的实施,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的一项重要水下考古项目。

  步步为营的考古策略是为换来惊艳的发掘
  这些年的小心摸索,只为换来海底宝贝有朝一日可以重见天日。
  去年的浙东沿海水下考古,持续了大半年。从3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指导下,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独立组队,对宁波辖区内的奉化、鄞州、宁海、象山4个县(市)区及舟山群岛各濒海乡镇展开陆上走访调查和水下探测、探摸两方面的工作。
  老渔民、潜水员和渔监、渔政、方志办以及从事航海、海洋地质钻探的工作人员等等,都是考古工作人员陆上走访的重点对象之一。同时,地方志尤其是航海志、海事档案等,故事传说和民俗风情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还是那些长期和大海打交道的渔民‘情报’最准!”
  在陆上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林国聪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水下考古力量,共同组建了浙东沿海水下考古工作队。
  去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象山港的正式水下考古探测与探摸工作开始了。考古人员邀请当地知情人士一同出海当向导,请其尽可能准确地指认出遗存疑点的位置,并以此为中心,在其周围进行旁侧声纳与浅地层剖面仪的探测扫描,再根据探测结果有目标地进行潜水探摸,共发现相对明确的水下文化遗存信息37处。水下考古队顺利完成了对象山港内7处水下文化遗存疑点的探测与探摸,并从海底采集到27件出水文物——主要是青白瓷与青花瓷器,时代分属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林国聪介绍说,浙江沿海海水能见度较差,这是因为这里处于长江的出海口,泥沙流失较多。这也给水下考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今年下半年,浙东沿海水下考古工作还将继续。海底沉睡了千年的文明已渐渐揭开神秘面纱。相信有一天浙江境内一定能有让世人惊艳的发掘。